1. 主页 > 教育资讯 >

“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

据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的了解,《“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新外语”建设,重点是突出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的培养,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少研究者从话语规划和传播形式等宏观层面提出建议,也有学者从介绍中国优秀文化等内容上讨论。然而,只把外语学好不等于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话语能力。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内容与语言。

从内容上说,我国有几千万大学生,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专业,他们学外语、用外语就必须具体到所在学科、专业的思想理论。比如,对工科、理科、医科和农科等学科的学生来说,国家形象和中国故事就是他们的专业思想和科研成果。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必须根据他们的方向(如文学和语言)来讲中国文学或语言故事。这就是国际传播和国家话语的内容。

从语言上说,语言交流不只需学习通用语言,还要学习专门语言,即依据不同的场合、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包括词语形式、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等。在“新外语”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用自己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里默认的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来与世界同行交流他们的科研成果。

以英语为例,国际英语教学把英语分成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前者是以打语言基础为目的英语教学,后者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研究和今后工作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显然,在中小学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比较合适,但到了大学,大学生有了具体专业就必须学习专门用途英语。

语言学家认为,各门学科的认识来源及其发展形成过程和研究范式都是不同的。虽然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建构与科研成果传播都是用语言,但除了共核的语法和词汇外,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话语方式,传播方式或表达方式也随着学科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警察、法官、护士、农技员或工程师等,虽然他们工作上可能都会使用英语,但都有自己鲜明的句法特色和修辞特点。即使是医生,他们在《柳叶刀》等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在医学论坛上做的大会发言,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即使都是口头语,他们在与同行业务交流中用的语言和与病人患者交流中的语言也是不同的。

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英语能力或翻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面对国际同行时,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话语方式来处理语气和措辞等。比如,西方学者在文章中介绍其观点、结论,或阐述创新性时,往往谦虚婉转,留有余地,大量采用“或许”(may)、“可能”(probably)、“似乎”(seem)等委婉语,而基本不用“应该”,“要”(should)、“必须”(must)等加强语。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与基于实证和实验的自然学科不同,其观点和结论是基于个人分析来阐述的,因而用委婉语更多。

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外语能力的“新外语”建设,不仅是国家形象和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思想和科研的传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外语”建设就是要敢于改革,把高校目前的通用英语教学下放到中小学,转向与大学生学科专业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作者:蔡基刚,系复旦大学教授)

以上就是《“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学历提升相关的资讯,可持续关注自成学历信息网(https://www.zc77.cn/)。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